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城市次干道設計標準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城市次干道設計標準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城市次干道標準?
次干道標準為:20—24米,次干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km\/h
城市道路等級分主干道、次干道、支路三級,各級紅線寬度控制:主干道30—40米,次干道20—24米,支路14—18米。、
次干路 承擔主干路與各分區間的交通集散作用,兼有服務功能。次干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km\/h;
支路 次干路與街坊路(屬小區路)的連接線,以服務功能為主。支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30km\/h。
城市主干路標準?
城市主干路連接城市各主要部分交通的道路。以交通功能為主,擔負城市主要客貨運任務,是城市道路網的骨架。車行道寬度應根據交通流量大小來設置,線形應順直。主干路交叉口宜盡可能少,不一定設立交,而多采用擴大路口的辦法提高通行能力;交通量過大的路口,也可以設置立交。
主干路兩側應有較寬的人行道,應嚴格控制行人橫穿車行道。主干路兩側不宜建造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物,如劇院、體育館、大商場等。按照中國現行規范,主干道的設計車速分為50?60km/h(I),40~50km/h(II),30?40km/h(HI)三類。
城市道路等級分快速路、主干路、次干路、支路四級,各級紅線寬度控制:快速路不小于40米,主干道30—40米,次干道25—40米,支路12—25米。(根據《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》(CJJ37-2012),對于道路的紅線寬度并沒有作強制性要求,僅對道路的路幅要求、橫斷面組成及各功能帶最小寬度進行了要求)
什么是主干道,次干道,支路?
1、主干路連接城市各分區的干路,以交通功能為主。主干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-60km/h。
2、次干路 承擔主干路與各分區間的交通集散作用,兼有服務功能。次干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30-50km/h。
3、支路 次干路與街坊路(小區路)的連接線,以服務功能為主。支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20-40km/h。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網的骨架,聯系城市的主要工業區、住宅區、港口、機場和車站等額貨運中心,承擔著城市主要交通任務的交通干道。主干路沿線兩側不宜修建過多的行人和車輛入口,否則會降低車速。次干路為市區內普通的交通干路,配合主干路組成城市干道網,起聯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,分擔主干路的交通負荷。次干路兼有服務功能,允許兩側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,并應設停車場。支路是次干路與街坊路的連接線,為解決局部地區的交通而設置,以服務功能為主。部分主要支路可設公共交通線路或自行車專用道,支路上不宜有過境交通。擴展資料:我國目前將城市道路分為四類:快速路、主干路、次干路及支路。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設置,是用中央分隔帶將上,下行車輛分開,供汽車專用的快速干路,主要聯系市區各主要地區、市區和主要的近郊區、衛星城鎮、聯系主要的對外出路,負擔城市主要客、貨運交通,有較高車速和大的通行能力。
主次干道由誰劃分?
城市主次干道的劃分依據是道路所在位置,功能以及寬度等方面的標準。標準如下:
一、城市道路等級分主干道、次干道、支路三級,各級紅線寬度控制:主干道30—40米,次干道20—24米,支路14—18米。
二、城市道路等級分為四類:
⑴快速路
城市道路中設有中央分隔帶,具有四條以上機動車道,全部或部分采用立體交叉與控制出入,供汽車以較高速度行駛的道路。又稱汽車專用道。快速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60-80km/h。
⑵主干路
連接城市各分區的干路,以交通功能為主。主干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-60km/h。
⑶次干路
承擔主干路與各分區間的交通集散作用,兼有服務功能。次干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km/h。
⑷支路
次干路與街坊路(小區路)的連接線,以服務功能為主。支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30km/h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城市次干道設計標準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城市次干道設計標準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