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軸承設計標準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軸承設計標準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軸承和軸的配合選用的詳細標準是什么?
這要看你軸承及軸的精度等級,若你所選的軸承是高精軸承(D級及以上),說明你設計的結構精度要求很高,那么軸承的孔、軸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必須在Ra0.8以上(需磨削加工),如果你選用的軸承是普通軸承(E級及以下),說明你設計的結構的精度要求不高,那么Ra3.2以上即可。
一般零件配合(比如齒輪和軸,或軸套和軸)由于轂和軸不是標準件,所以轂和軸的尺寸必須都標注(配合代號);對于軸承和其它零件(軸或箱體)配合,由于軸承是標準件,故只標注與軸承配合的零件(非標準件)尺寸(配合代號)。
軸承和軸的配合選用的詳細標準是什么?
軸承和軸的配合選用的詳細標準是什么?軸承與軸的配合間隙必須合適,徑向間隙的檢測可采用下列方法。
1、賽尺檢測法對于直徑較大的軸承,間隙較大,以用較窄的塞尺直接檢測。對于直徑較小的軸承,間隙較小,不便用塞尺測量,但軸承的側隙,必須用厚度適當的塞尺測量。
2、壓鉛檢測法用壓鉛法檢測軸承間隙較用塞尺檢測準確,但較費事。檢測所用的鋁絲應當柔軟,直徑不宜太大或太小,最理想的直徑為間隙的1.5~2倍,實際工作中通常用軟鉛絲進行檢測。檢測時,先把軸承蓋打開,選用適當直徑的鉛絲,將其截成15~40毫米長的小段,放在軸頸上及上下軸承分界面處,蓋上軸承蓋,按規定扭矩擰緊固定螺栓,然后在擰松螺栓,取下軸承蓋,用千分尺檢測壓扁的鉛絲厚度,求出軸承頂間隙的平均值。若頂隙太小,可在上、下瓦結合面上加墊。若太大,則減墊、刮研或重新澆瓦。軸瓦緊力的調整:為了防止軸瓦在工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轉動和軸向移動,除了配合過盈和止動零件外,軸瓦還必須用軸承蓋來壓緊,測量方法與測頂隙方法一樣,測出軟鉛絲厚度外,可用計算出軸瓦緊力(用軸瓦壓縮后的彈性變形量來表示)一般軸瓦壓緊力在0.02~0.04毫米。
軸承公差配合標準?
當軸承內徑公差帶與軸公差帶構成配合時,在一般基孔制中原屬過渡配合的公差代號將變為過贏配合,如k5、k6、m5、m6、n6等,但過贏量不大;當軸承內徑公差代與h5、h6、g5、g6等構成配合時,不在是間隙而成為過贏配合。
軸承外徑公差帶由于公差值不同于一般基準軸,也是一種特殊公差帶,大多情況下,外圈安裝在外殼孔中是固定的,有些軸承部件結構要求又需要調整,其配合不宜太緊,常與H6、H7、J6、J7、Js6、Js7等配合。
齒輪軸設計標準?
1、首先設計齒輪
根據運動傳動鏈,確定齒輪傳動比;
根據作用在小齒輪上的扭矩,計算作用在輪齒上的圓周力Ft(徑向力和軸向力計算軸的強度、剛度有用);
根據不根切最少齒數,確定合理小齒輪的齒數;
選擇齒輪材料及熱處理方式;
由輪齒彎曲疲勞強度設計公式計算齒輪模數;
由齒面接觸疲勞強度設計公式計算齒輪分度圓直徑;
根據計算,確定齒輪模數和分度圓直徑及齒輪寬度;
確定齒輪幾何參數及尺寸(包括齒輪變位參數);
由齒面接觸疲勞強度校核公式和齒面接觸疲勞強度校核公式,對齒輪進行校核計算,如有必要還需進行齒面抗膠合能力計算;
齒輪結構設計確定齒輪傳動的潤滑方式;
2、齒輪安裝方式
確定受力情況。是否有軸向力?
選擇支承方式。
確定軸承結構及尺寸。
根據齒輪箱結構及裝配工藝、設計軸的固定結構、端蓋結構。
出詳細設計圖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軸承設計標準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軸承設計標準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